编者按:近年来,环翠区全面深化“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推进“1+5”社区治理共同体、信用融合等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打造社会治理环翠样板。即日起,特开设“社会治理”专栏,聚焦社会治理创新做法和工作亮点,展现基层市域社会治理实践成果。今天,刊发第一期,《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 提升“平+急”状态下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水平》——环翠区委组织部 为有效应对疫情防控“平+急”状态下基层治理出现的新变化、新影响、新课题,威海市环翠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关于“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集中攻坚行动”的重要要求,深刻总结复盘“0307”“0404”两轮疫情处置经验教训,针对疫情下暴露出的多方联动不畅、平战转换准备不足、居民信息底数不清等问题,全力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信用融合、行业协同、网格支撑、城乡互促的“1+5”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在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社区“平战结合”治理能力过程中“走在前、开新局”。 党建引领,强化党的领导力 针对战时状态下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不顺、部门职责分散、组织协调能力弱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区委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实行“区委领导、党政双责”架构,由区委书记担任主任,区委副书记、3名常委及相关副区长任副主任,组织、财政、住建等28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委员,真正把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九龙治水”变为一体领导、纵横贯通的“治理共同体”。二是强化职责分工。在委员会下设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民生服务及居民自治、信用融合、行业协同、网格支撑、城乡互促6个专项工作组,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具体牵头本领域的治理问题、治理任务、治理措施执行落实。制定各成员单位主责清单、专项小组任务清单、年度创新突破清单“三张清单”,明确谁主管谁负责、谁承办谁负责,严防责任推诿、加大督导考核力度,确保任务落实落地。三是强化制度保障。构建“1+8”制度体系支撑委员会常态高效运转,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深化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契约化+信用、虚拟网格党建、城乡党建联盟、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社区协商、常态化“敲门扫楼”、红色物业和快递外卖行业融入城市治理等8项具体行动方案,建立健全联席会议、“问政、问需、问计”等工作机制。同时,坚持书记抓项目、加压促突破,组织部门和镇街确定15个突破项目,实现一个项目创一套基层治理系统性路径,鼓励改革创新,提高治理成效。 借势于民,提升居民凝聚力 针对应急状态下内生力量不足、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坚持在队伍建设、平台搭建和机制创新上出新招、下功夫,最大限度集聚民智民力,增强居民自治能力。一是找准队伍建设支点。采取居民自荐、社区推荐、资格联审、居民代表会议审议等方式,从责任心强、办事公道的社区党员、业委会负责人、退休职工中择优推选“社区通”小巷管家,引导他们担任社区兼职委员、网格协管员,深度参与社区治理。同时,聚焦普通居民、社会组织、红色物业等8类主体,分领域制定诚信契约书,设定93项赋分标准,建立起以居民公约为主,涵盖居民矛盾调处、扶弱帮困等各类个性化规范协议为补充的“契约化+信用”机制。目前,已覆盖居民30余万人,建立起1.4万余人的居民骨干队伍,仅在疫情期间,已开展配送物资、电话随访等活动2万余次。二是连结平战转换断点。系统复盘社区疫情防控经验,聘请山大威海发展研究院社会治理服务团队指导,制定《环翠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标准化处置流程》,逐个社区建立起应急预案。全面推广党组织领导下的“1+8+N”社区应急响应体系,将5500余居民骨干划分到物资保障、医疗卫生、弱势群体关怀等8个专项小组,及时回应社区在平时、战时的N项实时需求,平时,加强社区治理韧性建设,完善应急预警机制以应对突发疫情;战时,就地转化为抗疫队伍,开展防疫物资保障、生活物资供应、临时交通管制、官方信息发布、志愿者维护等工作,提升社区“平战转换”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打通基层民主堵点。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原则,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协商、多元协商、邻里协商、个别调解4级民主协商调处机制,规范“集提报商办结”6步闭环协商程序,推行1套社区协商范围指导目录,构建起社区民主协商“461”工作体系。目前,已开展党群民主议事646场,推动2500余件问题纠纷在居民内部化解,同时,也为解决老旧开放小区封闭、半封闭式改造等重点问题提供了破解路径。 多元联动,深化行业协同力 针对基层治理中行业力量发挥不充分、社会资源动员不足的问题,以载体建设、供需匹配为切入点,健全主管单位党委抓行业系统党建工作责任制,大力支持各类行业系统单位广泛参与社区治理。一是推动红色物业从有“形”到有“效”。在56家物业企业、170个业委会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针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的问题,探索“先服务后收费、满意后再缴费”的物业服务新模式,着力构建以市场化为主体,社区党组织领办、股份合作社自营、居民自办为补充的物业服务新格局。2022年,3个小区物业项目入选全国及全省红色物业典型案例。二是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从监“管”到共“治”。建立了新就业群体党建联盟阵地,区级成立“环新红盟”、推出“骑·先锋”APP,各镇街结合实际设立快递外卖、物流运输、电商直播等9个联盟分中心,并依托社区、商圈、户外劳动者驿站等,创建150个“小哥加油站”,提供专业技能学习、WiFi充电、歇脚饮水、紧急药品等服务,打造全覆盖式“N+15min服务圈”。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全区900余名以快递外卖小哥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挺身而出,骑电动车运送防疫物资、接送医护人员等,成为抗“疫”队伍中的一支“奇兵”。三是推动社会力量由分“散”到融“合”。创新行业“党建联盟”“红色合伙人”机制,大力支持律所、教育、卫健、非公企业等各类行业系统单位广泛参与社区治理,以项目化形式承接社区服务载体建设、管理和运行,实现社区群众与市场资源供需匹配的精准对接,目前已培育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256个,实施公益创投项目610余个,有效推动各行业系统融入基层治理整体格局。 网格支撑,提升问题感知力 针对居民信息底数不清、群众掌握信息不对等、诉求处置不及时的问题,坚持以社区“小网格”,撬动基层“大治理”,放大网格感知群众需求的“神经末梢”作用,全力构建高效精准的网格化治理体系。一是聚焦基础再提质。线下,持续加强网格基础数据动态管理,建立“日随查、周例会、月抽查、季走访”机制,常态化开展“敲门扫楼”,掌握居民信息底数。线上,推出“敲门扫楼小程序”,“一码”完成居民信息“无接触”填报,完成了45.8万居民的信息“上云”,同步推动网格化管理平台与疫情防控一体化平台的数据接轨、实时更新,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二是聚焦传导再提速。以疫情防控居民微信群为基础,主动组织建设并规范各种虚拟社群,通过制定群规、开展线上治理服务场景营造等方式,在786个城乡网格全部建立虚拟网格群,极大提升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治理粘性。实际工作中,依托虚拟网格“不接触”“传递快”等优势,探索推行“核酸计划预通告,采样时间实时传”工作法,确保核酸检测不扎堆、不断档,高效稳妥有序推进。三是聚焦执行再提效。整合网格化治理和12345热线职能,成立区、镇街两级“网格化治理暨吹哨报到全响应中心”,镇街职能科室组成“常驻”专班,公安等26个区直部门组成“非常驻”专班,建立“网格吹哨 部门报到”全响应机制,仅疫情期间,交通管控、核酸检测等5个区级专班直插镇街开展网格员培训65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网格队伍的政策敏锐度和工作执行力。创新“接哨即办、三哨分流”工作法,对网格事件划分为“常规哨”“联合哨”“攻坚哨”,分别交由网格自主应答、镇街协同响应、区级督办包办,确保“平时”“战时”均能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需求。今年以来,全区在网格内解决的问题达9.5万件,而12345热线受理问题是3.1万件,通过民情信息由“被动受理”向“主动处置”转变,真正实现上级政策快达基层、群众诉求及时响应、关联信息互通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