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各社区依托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信用融合、行业协同、网格支撑、城乡互促的“1+5”社区治理共同体新模式,切实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重要指示,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理念,立足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信用融合、行业协同、网格支撑、城乡互促的“1+5”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擦亮“精致”底色。 强化党建引领 环翠区强化区委“领跑”角色,运用组织优势铺设一体贯通的“专车道”,集聚各项治理要素,紧跟步调跑出“加速度”。 书记主抓树导向。成立区委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委员会,实行区委书记直接挂帅、区级领导班子成员直接参与的高位负责制。连续3年制定阶段性攻坚计划,把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作为区委书记抓党建突破项目,采取区委定期研究、全区动态通报,以及逐级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和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述职评议等方式,自上而下释放抓党建促治理的强烈信号。 赋权街道强主责。一体化推进街道管理、综合执法、区直部门绩效考核改革,出台《关于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实施意见》,实施“加强居民自治”“深化物业协同”等8项行动方案,以及赋予街道党工委“5项权力”,从源头确立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大党工委”角色。街道、社区对部门派驻站(所)具有双重监督权,即考核赋分权以及干部调配建议权,让街道、社区统筹调配的底气更足。 建强社区提效能。实施居站分离改革,试点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职能分离、岗位分解、人员分设、程序分列、服务分开的组建模式,居委会去行政化,集中精力抓好自治事务,社区工作站强化窗口功能,专门负责行政事务,扭转过去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低效状态。构建“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四级组织网,党建、综治、安全等6类网格融为一体,一个中心、一网统管,强化党组织同级领导力,202个网格党组织、1611个楼宇党小组基本实现全域全覆盖。 创新形式通末梢。创建“社会组织双创园党委—孵化中心党总支—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让公益组织发挥作用有平台,工作触角深入社区边角。立体推进物业行业党建,区级成立行业党总支,由社区党组织领办、物业服务企业单设或业委会共建组建物业党支部,物业服务企业全面纳入组织管理,避免“野蛮生长”。 突出共治共建 人人都有参与感、人人都有发言权,才能让社区事变成大家事,真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通过信用融合引导自觉参与。开展信用“五进”行动,面向机关、学校、企业、医院、社区五大领域,探索建立诚信指数体系和信用数据共享平台,制定信用赋分标准和结果运用办法,用正向激励和负面约束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在单位争当好员工、好干部、好老师,回到社区自觉做好市民、好邻居、好榜样。 通过给予荣誉增强组织向心力。对在疫情防控、信用建设、民生服务等社区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党组织、居民骨干等,给予应有荣誉,累计评定授予集体荣誉18个,个人荣誉226人次;推行“月考年评、以星定奖”的红色物业奖励模式,评选42个星级物业,物业企业有口碑、社区居民更认可;以电视教育片、专题报道等方式大力宣传,营造向先锋看齐、向典型学习的浓厚氛围。 通过实质奖励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以设立专项基金、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自主创新”的社区红色创投,涌现出“春泥行动”“宜居美苑”等120余个精品项目。在落实3岗18级薪酬体系基础上,将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水平较镇(街道)、区直部门同级别工作人员再提高6%,每年评选“金牌社工”并作为绩效嘉奖依据,对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的经费投入连年增加20%左右。 紧扣精准精细 环翠区以居民舒适度为坐标,努力在精准精细服务上下足“绣花”功夫,用“辛勤指数”换得居民“幸福指数”。 精准打通要素保障堵点。按照就近便利、宜居益治,新建、改建党群服务中心17处、社区服务中心5处、社区活动中心2处,阵地载体提标扩容。建设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推出全链条管理“15条”措施,充实200余人进入社区工作队伍,吸纳17名优秀社区书记进入事业编队伍,优选74名干部到镇(街道)和社区工作一线挂职任职。按照每个社区每年20万元标准配齐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投入保障性资金8000多万元。 精准构建吹哨报到节点。科学设置区、镇(街道)两级吹哨报到响应中心,创新“接哨即办、三哨分流”工作法,针对“吹哨”事项按需分配服务力量。细分由网格自主应答处理的日常事件“常规哨”,由镇(街道)业务科室协同响应的辖区事件“联合哨”,以及需要区级响应中心协调区级领导干部、区直部门督办包办的“攻坚哨”,减少的是“吹哨成本”,增加的是居民“舒适度”。 精准培养居民自治服务力量。针对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多,基础薄弱、人员复杂、难管难治的情况,探索建立“小巷管家”队伍,从社区党员、业委会成员、物业负责人等中发掘熟悉社区街巷情况的“自己人”选聘为“小巷管家”,以走街串巷、上门拉呱式的机动服务和灵活议事,把基层治理从“外部推动”变为“内部自转”。 打造花园式共享社区 环翠区鲸园街道花园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88栋居民楼全部建于20世纪90年代,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社区环境差、居民归属感不高等问题。2021年,花园社区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根据居民需求,通过重新规划停车位、修补路面、打造口袋公园等提升工程,社区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 花园社区把诚信建设、居民自治、红色物业、公益环保这些元素融入到社区治理中,在社区营造了诚信、环保、和谐的氛围。 推进多元融合 凝聚核心力量 作为威海市首个“无废社区”试点,花园社区推出“精致花园无废社区”“墙上农场”“彩绘一条街”等公益环保项目,通过环保艺术空间、环保楼体彩绘等方式,让社区美上加美。通过“农场开放共享,居民挂牌认领”的方式,社区开展“墙上农场”项目,由共建单位、居民认领种植。收获的蔬菜会在第一时间送给辖区里的孤寡老人。以疏治堵的方式不仅改变了环境乱象,也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花园社区对接飞扬社工等社会组织,打造了“益剪梅、益膳房、益课堂”三大公益服务平台,开设护童成长、极简生活派等项目,服务居民1500余人次,既满足了老年人、青少年等不同群体需求,也为更多人搭建了互动交流平台。 深化居民自治 激发治理活力 今年,花园社区扩大原来40人的自治队伍,挖掘新的居民骨干、在职党员,成立了109人的“小巷管家”队伍,有效化解居民矛盾、解决居民难题。 同时,还建立了志愿服务队,开设“乐龄智”“青少年研学实践”等项目,志愿照顾社区孤寡老人、解决邻里矛盾纠纷等,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 在“小巷管家”队伍、志愿服务队的带动下,更多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花园社区第四党支部书记戚务建牵头建立了“共享工具屋”,居民可以免费借用工具。另外,还成立了“零距离维修队”和“解忧调解队”,谁家门窗坏了、下水道堵了、邻居闹别扭了,一个电话,就会有人上门帮着解决。 建立诚信机制 凝聚更多合力 社区将诚信与红色物业、公益环保结合起来,带动更多居民加入到社区治理中。通过社区协商制定积极缴纳物业费、志愿服务等20多项加分项,乱停车、不文明养犬等8项减分项,积分前10名的居民可以享受物业费5折优惠。同时,社区打造“垃圾分类流动巴士”,协商制定5项守信居民分类奖励机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可以获得积分,居民还可以拿着家里的果蔬垃圾来兑换酵素,累计诚信积分,积分又可以兑换酵素、日用品、专业课程等,现已有居民300多人主动参与酵素制作、积分兑换。 另外,还积极建设以“诚信”为主题的楼道,用漫画形式展现居民身边的诚信小故事。通过各种方式,让诚信积分、公益环保、居民参与都能互通起来。 治理共同体搭建幸福之“桥” 通过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公园”“红桥长廊”“红色大厅”,创建“红黎议”“诚信共融圈”等系列服务项目,环翠区环翠楼街道大桥社区建强红色教育主阵地,优化党组织服务效能,实现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全覆盖,引导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持续推进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 激发居民自治活力 创新“红黎议”自治模式,定期召开民主议事会,社区根据议事情况收集党员群众意见建议,培育实施“爱心座椅”民生项目,通过群众“微自筹”6000余元,为社区安装了休闲座椅。同时,挖掘骨干力量,培育一支88人的“小巷管家”队伍,发挥诚信促治作用,形成以信促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召开党建联席会,推进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实施“同心同行爱在大桥——红色家园建设项目”,共同破解停车难题。目前,大桥社区尚城国际小区的停车场路面整修完毕,实现全封闭式管理,破解了十多年的管理难题,提升了小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点亮社区诚信之光 打造“信用议事厅”“诚信红灰榜”,以社区道德模范为学习榜样,每季度通过评选“诚信家庭”“诚信好人”“诚信商户”等,倡树典型、曝光不文明现象。引进社会组织,打造“共举爱·信之桥”项目,以签订《诚信共建合作协议》的方式,累计接收共建单位捐赠物品2.5万余元,为诚信社区建设提供物资保障。组织在职党员每周末开展“文明交通”“环境整治”“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全社会人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 巧解网格民生大小事 通过设置社区网格员、协管员,挖掘网格骨干力量,推行网格治理预警机制,打造“全貌划片、智能连线、全面管理、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入社会组织,挖掘网格治理资源,发挥其在环境治理、矛盾化解、服务居民社区事务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居民自觉参与清理楼道杂物、关爱空巢老人等社区服务,切实为居民打开“幸福之门”。 念好物业服务五字诀 2021年以来,环翠区竹岛街道富华社区以“领、议、改、治、融”五字诀为突破口,打破小区“物业服务差—居民怨言多—社区基础薄—党组织号召力弱”的恶性循环,使社区治理更趋完善。 “领”——党组织引领,增强凝聚力号召力。面对小区垃圾成堆、荒草丛生的局面,社区党组织不等不靠,由社区“两委”成员带头,每天与协管员一起推着垃圾桶清扫卫生死角,带动辖区的20多名党员参与其中,随着社区环境的改善,居民说风凉话的少了,乱扔垃圾的行为少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议”——多层议,广泛议,找到问题症结,重聘物业公司。由于小区原物业管理不到位,居民与物业之间频频发生冲突,街道和社区先后集合新老物业、业主委员会召开座谈会,抽丝剥茧捋清了症结所在,多次召开居民议事会,指导业委会召开业主大会,重新选聘新物业公司,解决了投资项目认定、设施设备移交等问题,使新物业顺利进驻小区。 “改”——硬件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大变样。老旧小区改造之前,社区召开6次居民议事会,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确保改造方案充分参考居民的意愿。改造中,召开民主协调会40多场,社区党员连续加班处理改造纠纷,聚焦居民反映集中的停车难、行车难、排水难等问题,重新铺设沥青路面,更换雨污水管道,增设人脸识别门禁等设施,使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治”——多方参与,凝聚共建共治工作合力。社区与物业签订共建协议,推进活动联办、资源共享,将物业经理纳入“小巷管家”队伍。在卫生城复审工作中,网格员巡查发现小区19号楼车库门前乱堆放现象严重,网格员及时联系物业公司处理,但业主和租户都不配合,处理难度很大。社区与物业共同入户走访,劝说租户,并为其多方寻找住处和仓库,仅三天时间就将问题解决,发挥了“小巷管家”与物业公司协同的重要作用。 “融”——信用融合,激励居民变“他治”为“自治”。社区以诚信积分为抓手,让“小巷管家”等志愿者“积极办事、享受办事、收获成果”,同时,通过“诚信红灰榜”把“小巷管家”正能量公示出来,激励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还从曾经常打投诉热线的居民中挖掘了3名“小巷管家”,成功地让“找事的人”变成了“管事的人”。目前,居民投诉率下降了90%,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上升了50%,“小巷管家”队伍从十几人壮大到8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