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法院张村法庭副庭长 褚衍文 我2011年大学毕业进入法院,已经在乡镇派出法庭工作了十年。这十年,是扎根基层、稳扎稳打的十年,更是记录成长、收获满满的十年,获得过7次办案能手称号、被荣记省院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和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等,荣誉是肯定,更是动力。 回顾法庭经历,我想用三个词做一总结: 第一个词是,积累。 派出法庭处理的多是乡邻间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正是这一桩桩小事的积累,才在老百姓心里树起法律的威信、权威。法庭与院机关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面对的受众更基层、更受传统“人情关系”的羁绊,所以作为法庭法官,我公开的“秘诀”就是换位思考、融入群众,这同我们强调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异曲同工。 我的方法就是从更“小”的小事做起,比如电话沟通时把简单的“你好”,改为“王大叔,上午好啊”,再逢年过节发个问候短信,通过态度传达自己想与村民们亲近、愿意与他们交往的信号,消除他们对法官严肃、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拉近距离。庭审之外,每年我也会去村里“刷存在感”,3.8、3.15、4.26、6.1、12.4……等等,都会去讲讲法律。问候多了、见面多了、讲法多了,村民和我产生了“共情”,又能在遇到问题地时候第一时间想到褚法官来讲过法,那我也可以更好地和村民们“讲情理”。 从陌生抵触到信任亲近,都是水滴石穿的故事,没有捷径。这同我做理论调研的感受是一样的,我撰写的案例连续3年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数篇论文发表在《法律适用》《山东审判》,都不是别人以为几个晚上加班熬出来的,而是下在平时的功夫——下班时间翻看优秀裁判文书或者法律理论书籍,平时喜欢观察、思考和总结,积累地多了也就逐渐有了成体系的内容,无他,笨鸟先飞罢了。 第二个词是,双赢。 举例来说,法庭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方式,就是深入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这样既帮助了乡镇发展、受到村民的认可,同时也可以为我们自己的工作打好法治的基础,比如针对小菜园整治、土地流转等问题,我们邀请山大教授和各村村委开展了“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把常见邻里纠纷、司法实务、法律理论三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帮助村委解决问题,推进制定村规民约,增强村级自我管理、自我化解矛盾的能力,由点及面,村民们也能切实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变化,对法庭而言还能有效减少诉讼,这也是我们张村版的诉源治理。 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发挥好驻庭特邀调解员的桥梁作用,法庭通过他们联通着村民、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同时也通过他们将最新的司法解释、案例等传达给村民,一来一往,法官仅须付出多一点的精力便可收获判决十个案子都可能达不到的效果。 我可能也是我院为数不多“把法庭搬进村”的法官,因为这也是我认为可以实现“双赢”的审判方式。去年,我受理了13起因经济开发产生的土地纠纷,为最快最好的处理乡村发展与村民土地权益间的冲突,我决定采取“进村开庭”巡回审判的方式办案,召集涉案村民旁听,就地说事拉理、释疑解惑,案件当庭判决,不仅双方服判息诉,其余12起纠纷也迎刃而解,这样乡镇得以顺利开发,我的工作压力也减轻不少。 第三个词是,敢闯。 2018年1月,环翠法院成为威海市首个获得知识产权案件一审管辖权的基层法院,我作为知产审判团队的主审法官也成为全市基层法院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三年来,共审结涉及商标权、著作权、不正当竞争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00余件,平均审理周期为27天,调撤率达到74.17%,服判息诉率为92.65%;连续三年参加了中院举办的知识产权新闻发布会。 其实就知识产权的专业化审判,我也是“后来者”,但我愿意面对挑战、接受挑战。开始时,每一起案件我都亲自参与送达,直接到被告的经营场所、听取被告的意见,逐步也找到了窍门和规律。后来,在接到更“高端”的案由也能应对自如,并且大胆尝试适用惩罚性赔偿;办案之外,还主动延伸审判职能,根据大量类似侵权现象提出司法建议,促进辖区社会治理更加科学、规范。 紧接着,在院里的支持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一年时间里,青岛知识产权法庭威海巡回审判庭、威海市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相继落户张村法庭,促进全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迈上新台阶,而我们还在联合行政管理部门,持续探索构建司法与行政协作保护知识产权的大保护格局。 去年7月30日张甲天院长到张村法庭视察工作时,肯定了我们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及知识产权审判方面的工作和成效,也给了我们法庭持续不懈努力奋进的动力。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的战友们的支持帮助,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很骄傲,更会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努力向优秀的前辈和同仁们学习,向榜样看齐。 |